学科评估“C+”以下的学科,都该被“剪除”吗?

  • Colin
  • 0
 

前段,围绕如何认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西北师范大学新闻网上掀起了一些讨论。

有老师撰文建议,学科建设既需“选种”建设一级学科,更要对二级学科进行“剪枝”;也有老师撰文提议,学校机构设置、专业设置、办学规模要下决心“降密度”、“降容积率”。

在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万明钢看来,这些建议是否可取,学校又该如何对待评估结果呢?下文即是他给出的答案。

 
审核评估、学科评估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来源 | 一读EDU作者 | 万明钢 

岁末年初,学校经历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学位点评审等几件大事。这几件大事密集地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一次集中“体检”。

各类评估均为教育部所属的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所为,其权威性、客观性、可信度毋庸置疑。评估结果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学科建设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将会产生深刻、持续的影响,也自然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各大学也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自我检讨。

学校应该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发现哪些问题,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整改的方向和路径在哪里,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但从最近一段时间的讨论和发表的不同观点来看,审核评估专家给出的整改意见、学科评估结果、博士点评审结果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和理性思考。共识远没有形成,讨论还应当持续。

 

手绘西北师范大学(作者:刘勇,来源:站酷网) 

01

反思审核评估意见过程中的危险倾向

 

怎样解决生师比不足问题?

审核评估中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我们自己整理的就多达59条,从省内已经评估过的4所大学专家反馈的意见来看,最集中最突出有共性的意见:

有生师比的问题;

 

有教学的中心地位不能有效落实的问题;

 

有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特别是实验教学设施陈旧且数量不足问题;

 

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不足、教学方法陈旧问题等等。

在必须整改的意见中,生师比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这个问题的表现是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师资队伍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目前学校师资队伍状况还不能满足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整改呢?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特别是制定好师资队伍的增量规划;

 

改革引人、用人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

 

从增量和存量上调整结构,总量增加、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减少招生数,就能解决生师比问题?

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另辟蹊径,认为:

    观点    

解决生师比问题的路径就是减少招生数量,降低在校学生总量,即用所谓“降容积率”、“降密度”的方式来实现生师比处于合理的、符合国家标准的范围之内。

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危险行为

按此观点,目前学校生师比的实际状况,每年需要减少1000人的招生计划,4年后在校本科生减少4000人,换算为生师比,相当于减少200多教师工作量,使学校生师比趋于合理。

然而,为什么要用减少学生数量的方式即“降密度”的方式解决生师比的问题呢?是西北师大的校园、教学设施承载不了这些学生吗?是社会根本就不需要西北师大培养的学生吗?

甘肃省高等教育依然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西北师大是甘肃省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大量减少招生规模,根本就不是学校一厢情愿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不顾公众对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不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等于放弃了大学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生师比的问题是甘肃省已经评估过的4所大学共同的问题,如果各个大学都采取减少招生量,用“降密度”的方式降低生师比,将会是全省高等教育的灾难

(来源:unsplash网)

02

如何反思学科评估结果?

学科评估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都是对学校办学水平的一次体检,也暴露出了共同的问题。可以把两个评估结果放在一起讨论、综合考虑如何整改。

两个评估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学科评估是对学科发展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也涉及到了师资队伍水平和结构问题。

数据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西北师大共有9个B类学科、5个C+学科,在省属各大学中表现最好。

当然,这次评估也暴露出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和全国同类师范大学比较,我们的差距在拉大。

南京师大、首都师大、湖南师大、福建师大、华南师大都有A级学科。

学校应该认真反省此次评估的结果,思考学校学科建设的布局以及未来冲击A类学科的规划。

在对两个评估结果的反思中,也有一种观点,认为:

    观点   

学校学科多、专业多、学生多,这是学校多年来形成的“以量谋大”发展思维导致的恶果,造成了学科只有平原没有高峰。

因此,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通过“破、立、降”,使机构、专业、办学规模该合就合、该融就融、该剪就剪,为平原的隆起、高峰的诞生奠定基础。

这更是匪夷所思的说法。

 

是否长期存在“以量谋大”的发展思路?

大学的机构设置、学院设置、是否合理,与学校的地位、定位、发展目标和愿景有关,机构和学院的撤并、调整,都是大学的自主权,毋庸置疑。

问题是,西北师大是否长期以来存在着“以量谋大”的发展思路?

和省内其他本科学校相比、和国内同层次的师范大学相比,西北师大历来在办学规模上都持稳健、甚至保守的态度,目前学校的学生规模在省内同层次高校中是偏小的。

控制办学规模在学校多次的发展规划中都有清楚的表述,目前的办学规模对于学校的地位、定位、责任和满足社会需求来讲是基本适应的。

我们为什么不从增加教师队伍体量、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角度思考问题呢?为什么不从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的角度思考问题呢?

从此次学科评估的结果来看,高水平的学科需要保持一定体量的师资队伍。

案例

以教育学科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科获评“A+”,他们师资队伍的体量是我校教育学科师资队伍体量的2到3倍。

我校的化学学科、数学学科、中文学科、历史学科,人均成果产出均表现不俗,但是这些学科师资队伍的体量确实与获评“B+”以上的大学差距太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从教师增量,而不能从学生减量的路径去思考生师比问题的道理。

 

如何组建学院架构 并无统一模式

大学应该设立多少个学院、办多少个专业、招多少学生,学院应该以学科门类组建、还是以一级学科为依托组建,二级学科能不能组建学院,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系、学院、学部的组建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案例

清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就把全校11个学科门类整合为工程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生命科学与医学等四个领域;

同时要组建20个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群,还有8个自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且学科知识体系相对独立的学科。

清华大学的学科布局和结构其他大学不可复制,这就是清华的特色。

学校如何组建学院的依据是学校自身的目标和定位,学科发展水平、学科发展的历史和传统,否则,北京大学至今保留独立的中文系就没有任何道理可言了。

我们既可以看到学科之间的整合、协同发展的趋势,也可以看到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出现,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同步进行。学院、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学院和研究平台的重组、整合本身就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事实上,学校近年来已经对7个招生、就业表现不好、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本科专业停止了招生,对3个硕士学位点进行了调整;对申请新的本科专业实行了最严格的控制。

 

对此,学院和教师并没有异议。

(来源:“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

简单讨论设立多少学院并无意义

学院的组建既要遵循学科发展的逻辑,同时也要遵循大学内部治理的逻辑

学院是专业、学科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聚集了学术共同体的同行学者。

 

因此:

 

01
学院和学者是专业、学科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治理结构中的核心环节;
02
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最关键的是确立学院的主体地位、管理重心下移、激发学院发展的内生动力;
03
真正使学院成为专业和学科建设、发展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上传下达的教学组织机构。

否则,我们简单地讨论到底应该设多少个学院、在一级或二级学科上才能设学院就毫无意义。

2012年学校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学院和机构的调整,成立了几个新的学院。6年多过去了,这些新学院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学科发展势头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心理学、传媒、舞蹈、法学、汉语国际教育、公共管理、经济学院和商学院,还继续停留在6年前的学院架构中,能不能达到今天的发展水平?

 

学科评估中“C+”以下学科都该“一剪了之”?

目前我校的一级学科达31个,而实际招生的本科专业有70个,研究生招生的专业有150余个。

根据这次学科评估的结果,我校C+以上的学科只有14个。哪个学科、专业该剪掉?哪些可以留下来?是不是C+以下没有进入前70%的专业都应该一剪了之?

以此观点推论,中国70%以上的大学都应该被剪掉。西北师范大学是省属地方高校,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虽然我们有相当部分专业没有进入C+,但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来看,从招生质量到就业率来看,这些专业仍然是省内各高校同类专业中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

这些学科大都是建立历史比较短、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最大的学科,正是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加以扶持的学科。

学科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每所大学各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客观事实,北大、清华也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A+。我校作为一所地处西部的地方大学,学科发展水平的差异可能会更大,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学科发展有高峰、也有高原和平原,甚至有低谷,它们是相对的,其建设水平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是学科发展的常态。把C+以下的学科都剪掉,C+的学科就成了新的谷底,B类学科也不会因此而得到提升。

大学中多学科的存在、学科之间的差异恰恰构成了大学内部的学科群落,多样性、差异性才会带来协同、互补、融合与竞争

本文作者万明钢(来源:西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官网)

03

小结

世界上最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迄今已930年了,现代意义的柏林洪堡大学也已经208年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在我国已有近40年的历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社会机构像大学一样,存续这么久,而且历久弥新。

几百年来,对大学发展规律的研究、对学科发展及其学术组织的研究、对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我们应当予以尊重,至少我们应该在学术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中讨论问题

 

注:文中“我校”、“我省”分别代指“西北师范大学”和“甘肃省”。

本文原文发表于西北师范大学新闻网,原题为《万明钢:审核评估、学科评估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编辑。

 
 

学术君

虽然本文是以西北师大为对象进行分析的,但学术君认为,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今日学术资源

40份精品教学课件.zip
获取
 
后台回复关键词:课件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免费资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学术资源大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