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要摆脱的三大心理现象

  • Colin
  • 0

来源:募格学术作者:宁宁

 

有三大心理现象研究生需要摆脱,因为这些心理阻碍了研究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而且,不及时根除,可能影响自己读研三年的获得感。没有获得感,会产生这三年凭什么比本科已经就业的同学来的值的疑问。

尽管我们这个社会仍然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但学历永远不代表能力,学历只是敲门砖,最终能做成什么样,还是需要看自己的能力。(当然,人还是要带着一些标签生活:比如学历)

 

首先是依赖心理。要指出的是任何过度依赖都是不可取的。依赖心理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第一,做实验、写论文依赖师哥师姐。

 

刚进入实验室或刚接触科研的同学,要多请教是正常而且必须的,但你的师哥师姐不是你的助理,更不是你的保姆,他们的科研压力更大。

 

同学阿宁已经研二了,刚进入实验室那会,也是对各种路子都不熟悉,所以那时候师哥师姐没少帮忙。如今作为师哥,他也想像当年的师哥师姐一样,努力帮助他们,可渐渐他发现……。阿宁负责带一个刚进入实验室的学弟阿刚,每次实验完了都是桌上一堆凌乱的东西,试剂瓶子也不清洗,刚开始还可以接受,可是一个学期过去,阿刚还是不清洗,每次一找他,他就满脸歉意说自己忘了,然后一脸贫笑的样子。还有一次,一个实验结果出来了,因为英文写作不过关,也没有找募格,导师批评了他,他就找到阿宁,希望师哥可以帮他润色一下英文。总之,阿宁觉得自己做的比导师还多,每天最怕的就是这个师弟找他。

 

做实验让师哥师姐从头指导到尾,写论文让师哥师姐帮忙投、改。现在有些人确实有种“事妈”心态,要所有人都要围着他/她转。研究生的学习的特点是自主学习和自主钻研,因此,要学会自己学习,自己给自己安排时间和计划。研究既有团队性又有独立性,因此做研究要学会独立查数据、做实验、做访谈和写论文等。

 

第二,依赖导师

 

自己不肯钻研,所有本该自学的部分,要导师去解决。虽然现在的突出问题是导师不管不问,但也有很多研究生是导师会管会问,但却需要任何事情都由导师来解决的局面。

 

阿明的导师坐镇学校某研究中心,以基地申报项目相对更有优势。因为这样的情况,研二这一年,导师想让阿明在课题申报上有所提升,于是让他去写了了一个课题书。可阿明的课题还没写多少,就匆匆交到导师那里,一定要导师给他看看。导师看了之后觉得无论选题还是论述深度等都有问题。因此,让他回去在改改,并且细致的圈出了需要着重论述和说明的部分,阿明回去没改动几下,又交上去了。一来二去,最后导师干脆自己操刀给他修改了。

 

改过毕业论文的老师都深有此体会,一位女教授就曾经坦言:深夜花几个小时改学生毕业论文,最后学生花几分钟修改完成。“老师不做无米之炊”,把问题都交给老师,自己不去深入的思考和发现、解决它,这样的读研,于自己能力的培养其实作用不大。

 

第三,依赖编辑。

 

现在很多人的论文,错别字、标点符号和观点偏颇等问题时有发生;还有些期刊要求规范的格式,比如参考文献、注释、字体大小、中英文翻译、中图分类号、单位用法等的完整;文章排版更不必说。但是一些人嫌繁琐,对自己的论文不反复去审核,忽视或者依赖编辑去给你补上。依赖编辑给自己的文章整理、删改和加工,本身是不可理喻的。现在版面是僧多粥少,同样质量的情况下,编辑优先选择一字不改就可发表的稿件。很多人文章可能不差在质量上,而是差在细枝末节的处理上,比如很多幼稚低级错误。个人而言,前两个依赖还可以关起门来说,后一个依赖,比较多,但影响却更大,可能把脸丢到国外去。(论文可以由同学之间互相挑错哦)

 

其次是逃避心里。在东北有一句俗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意思是“杨棒槌胡乱一挥,就能打到狍子(狍子是一种动物),把瓢子伸到河里一捞,就有很多鱼。野鸡多到往饭锅里飞”的程度。曾用来形容北大荒物产资源极其丰富!“在东北老人们打猎都知道,遇见狍子你追它,只要喊一声狍子!它就会停下来看看谁喊它。这时候就会被埋伏在那的猎人一棍子打死。”

 

逃避心理何其类似!现在的研究生,主要有两大逃避:

 

第一,逃避学术(科研)。

 

研究生扩招,很多人并不为学术而读研,只是身边人都在读研,所以自己也读研,还有就是逃避工作而读研。这样,从做学术的角度来讲,出现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研究生队伍。逃避学术的具体表现是逃避实验和写文章。

 

做实验不必说,因为必须毕业,实验怎么也得做,文章也是。但是很多人却当成了任务,而不是做研究生必做的工作。很多人仍然沿用本科的学习方式,只看重成绩,不看重科研。

 

美国著名的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说:“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其中一件是“在这个文字密集(literacy-Infensive)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能。”读写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研究生阶段也是一个绝佳的提升时期。

 

其中,对写毕业论文的逃避可以说非常多见。从研一开题,很多人的毕业论文基本处于放养的状态。此后,在提笔,简直比登天还难。而很多人感慨:现在的硕士论文,越来越像本科毕业论文,给人的感觉是“仓促、急躁、机械、敷衍”等,年轻人对学术缺乏“激情、创造性以及精益求精”的思维。(有读者提出解决办法:花两个月基础准备,一个月完成论文初稿,然后不断的补充完善。)

 

阿康曾经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隔壁重点大学,但一年的实验室科研生活,重复着实验和写文章的日子,让他很烦躁,他索性回家呆了三个月,并打算退学。当时很多人劝他,父母也想尽了办法,最后只好同意。一家人带他去找了导师说这个事,没想到导师的安抚最终让他改变了念头,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慢慢的“接纳了”科研。而今已进入中科院某所的他十分庆幸自己当初被劝回。

 

“人生有两条路,你只有走完必须要走的路才能走你自己想走的路。”不喜欢科研也要试着去做,因为它会无形中给你很多技能,这些技能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上,但他们总有一天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机会。正如一句俗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第二,逃避就业。

 

即使是博士也是需要就业的。但时下不少人养成了一种受教育的依赖性,把不断提升教育学历当成了目的,混淆了目的和目标的关系。任何受教育的需要都是为了服务更好的工作这一目的的。

 

平日里在一栋楼学习的阿奇最近很苦恼,前不久他面试了几家公司,由于专业知识学的不上不下,应聘又都挑高的技术管理岗位来,所以几乎都败北了。一次偶遇,他说自己是不是应该读博在找一个更好的工作?我跟他说:读博主要是从事科研,你三年的科研成果不太突出,自己也不打算以后做科研,干嘛要读博!

 

本科没找到好工作读研,读研没找到好工作读博,没有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是否喜欢?每一个层次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

 

 

最后,研究生还有一部分存在着自卑与自大心理。这其中,一部分人有自卑心理;一部分人有自大心理;还有一部分人存在自卑与自大心理同存的现状。

 

第一,自大心理。很多人觉得自己是研究生了,就很了不起了。实际上,在求职的时候发现研究生其实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阶段。

 

表姐给我讲过一个事情,她在一家快时尚服装连锁品牌门店工作,她说单位招了一个实习经理,没干两个月就走了,因为领导都是吩咐他早早到店打扫卫生、装防盗扣、整理衣物,甚至还有站大堂门口等。他觉得自己毕业就是来做管理的,这样会消耗自己的宝贵职业生涯,于是辞职了。

 

其实任何经历都是一场历练,都能让你获得一定程度的成长,况且,表姐说:店长也都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

 

做律师的刚开始可能只是装订案卷;做编辑的可能只是改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你认识的主管可能曾经端茶倒水功夫了得。正是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以后可能就是你发展的基础。硕博生涯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读完并不能代表什么,更不能与我们整个人生捆绑,更不意味着我们就有多高的起点。事实上,很多工作还需要我们从头开始,还需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卑不亢,稳重扎实才好。

 

第二,自卑心理。也有人觉得自己虽然是研究生,但是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进入职场或者与人打交道,都没有本科同学那么驾轻就熟。或者发现自己即使读到研究生,也改变不了自己家庭的贫困,也解决不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即便自己是研究生,但是理论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都不足……

 

最近阿文出去面试,回来一脸沮丧,一问原因,竟然是因为一起面试的就他一个研究生,看着本科生朝气蓬勃、斗志昂扬,而自己研究生了,还要和他们一块争一个职位,觉得自己……

 

听学术报告认识一个高几级的985学长阿强,后来跟他渐渐熟悉,聊了很多,特别是谈到他们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让人记忆深刻。阿强本科是一个比较偏的地方的一本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985高校,他导师带的同届的只有两个是考上来的,其余都是各211、985保研上来的。渐渐地,他发现,他们保研的有一个圈子,考研的根本进不去。平时学术指导,发论文等,保研的都一块。同门学术讨论,考研上来学生的意见不受重视,根本插不上话。因此,非保研的阿强觉得自己自己受到了质疑和鄙视,渐渐地对读研生活感到失望,也没了当初刚考上时候的那种快乐,他甚至怀念起本科那个不太好的学校同学之间没有歧视的生活。

 

我们说,不要自卑,也千万别太高估了自己。你没有想象的那么弱,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在读的研究生,在校期间还是要学好理论知识,理工科要搭建自己的专业框架,文科生要掌握良好的读写能力,抓住实践的机会,多接触大牛。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你还需要提高认知,做好选择,继续努力。

 

第三,自卑自大皆有心理。

 

自卑与自大同存心理的人比较复杂,不可一概而论。

 

除以上三个方面的心理之外,也有一部分需要摆脱自私的心理。虽然自私被公认为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太过自私而没有团队精神,尤其是在项目合作中,将会使人很难成长。博弈论告诉我们,合作才能共赢。也有一部分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心理,这容易在科研上走歪路。

一些心理现象的存在,都是“人为的”,需要自己克服和解决。现代社会推崇狼性,也就是为了自己克服软弱和无法自我破除的一些毛病。许多现象的存在,究其根源,抓住自己的薄弱点,想办法去克服,这样能够进行很好的解决。

 

罗马有句谚语:要想出人头地,就往难处走。中国也有句俗话叫: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难处可能就是要学会去除自己的这些心理,因为他们可能成为阻碍自己发展的产物。

 

在国外,心理咨询是很常见的,在国内还不普及,人们心理咨询意识还很薄弱。但是,一旦面临各种心理上的小障碍,一定要及时去解决,及时想办法,不要把心理障碍演变成为心理问题,这样可能会做出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坏的结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1000份学术资源合集包.zip
获取
后台回复关键词:福利
 
学术君精选
研究生读得好,人生就像开了挂大学老师的月薪多少?4万多一点!

北大美女教授简短毕业致辞刷屏:是什么同时导致成功和热情?

浙大副校长贪污1亿3千万,坐了4年牢,可最近,国家居然又给了他2758万,这个案件离奇到你难以想象!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免费资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术资源大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