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老师和学生成为微信好友之后……

  • Colin
  • 0

来源 |  麦可思研究

作者 |  麦小微

当大学老师加了学生微信之后,和学生的聊天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 祝福信息遍地开:逢年过节的时候发祝福信息,不过有些一看就是群发,礼节性客套;

2. 期末尬聊不怕尬,求分信息才重要:显而易见,尬聊都是浮云,分数才是关键;

3. 空空如也:也就是有些学生自从加了大学老师微信之后一句话也没有说过,安安静静的躺在好友列表里面,久而久之,大学老师并不知道这个学生是谁;

4. 关系不错互动多:这类基本属于和老师关系不错,有事没事都可以聊一聊;

5. 师生问答or通知: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学校活动上甚至生活上的遇到一些问题,会想到和自己的大学老师沟通提问,而大学老师也在微信里面耐心回答。或者大学老师通过微信通知学生需要做什么事情。

这些其实很平常,一般人的微信都有相似的情况,熟悉的人日常调侃、普通的同事和合作伙伴每逢节假日的祝福信息、公司群的通知信息、加了好友却从来不说一句话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只是把这些都对应到师生的身份上,却赋予了另外的意义。

弥补互动交流短板,师生关系更有人情味

 

近些年来,大学校园里常常出现课上老师讲课,课下学生很少能找到老师,师生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交流都非常少的情况,大学师生彼此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而在微信流行之后,在师生的微信群里,老师常常会分享一些干货、案例或者其它有价值的文章等,或者对课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有时候还会发些红包活跃群里气氛。借此,大学老师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每当大学老师在群里分享这些的时候,群里的学生也大都会感谢老师分享,受益颇深等,而这些都是通过社交网络的非正式沟通增加互动,深入地进行专业探讨,弥补师生交流不足的短板。

 

此外,朋友圈的盛行,很多大学老师会在朋友圈展现真实的自己,自拍、旅游、吐槽、生活、工作……在朋友圈里,学生会看到大学老师不一样的一面,学生接触到大学老师的形象变得立体,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我们也常常看到大学老师发的朋友圈有很多学生的点赞评论,互动交流,一片和气升平,热闹非凡。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微信里的师生关系真的表面看到的和谐吗?

学生点赞评论老师朋友圈的两副面孔?

 

小微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有一位大学老师,基本上每天都会发自拍,而自拍下面每次都会有学生评论“老师今天也好漂亮!”“老师的照片真的是自带滤镜。”……这么一看挺和谐的对不对,可是小微却听到好些同学私下吐槽“哎哟我去,又发自拍了,她不烦我都看烦了。”“发发发,每天都发差不多的,我都不知道在评论了说什么了,还是只点个赞吧。”“如果可以,我好想屏蔽她的朋友圈哦。”……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事例,或许并不能代表什么,但也说明了师生朋友圈的存在的某些现象。此外,每当期末来临,有部分老师发现在微信和自己互动的学生明显增加且次数频繁,这是为什么相信老师们都大概了解。

其实,有些学生看大学老师的朋友圈时,内心是小心翼翼的。有大学生曾对小微说过,有时候他想忽略掉老师的朋友圈,但是看到自己很多同学都在那条朋友圈里点赞留言求表现,自己也只有随大流给老师点赞评论。后来他发现,好些同学跟他一样,觉得别人都这样做了,自己不去点赞不大好。

但也有老师表示,其实学生在自己朋友圈内外怎么样都没关系,这很正常,就算不是学生,普通人也会有“”两副面孔”,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不能否认有些老师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和学生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关系,促进了自己的教育工作。当师生关系融入了社交媒体,优劣必定都会存在,这需要看师生之间的取舍。

那老师看到的学生朋友圈呢?

 

emmm……说实话,大学老师不一定看到学生说真心话的朋友圈。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师生断交”风波,起源于学生在个人微信朋友圈的不当言论被导师看到。当时的很多大学生网友纷纷表示,“再也不敢在自己朋友圈发表自己的言论。”“以后发一些朋友圈一定要记得先屏蔽自己的大学老师。”

而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确实会在特殊时候屏蔽自己的大学老师,比如在网上看到一篇吐槽大学老师的文章十分有共鸣,转发到朋友圈,但是却不会忘记屏蔽自己的老师,以免老师看到后对自己印象不好,期末过不了。比如,对不喜欢大学老师,会发一些隐喻的话到朋友圈,虽然已经是隐喻的了,但还是会以防万一的屏蔽大学老师……

也因此,大学老师在学生的朋友圈看到的就往往是学生自己的一些生活、自拍、旅游、学习等相对正面的朋友圈,大学老师看到了往往是觉得有趣的就留言点赞互动一下,或者直接略过。不说热闹,但也分外和谐。

都是微信惹的祸?

 

上述的所有情况,并不能完全代表当下社交媒体下的师生关系。但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师生会选择用社交媒体交流,这应该是顺势而为的,因为通过社交网络增进师生交流优势明显。

那有弊端吗?当然有!例如,利用社交媒体频繁进行沟通,混杂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师生的身份也易处于模糊的状态,公私难以分明;依托工具的交流,更多的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更深层次的交互,始终难以实现面对面交流的畅快和思想交融……如此种种,是社交网络应用于师生互动环节面临的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加以应用需要师生自行探索,社交媒体时代的师生关系,尺度也需要师生自己来把握。

 

相关:大学老师加学生好友后的正确姿势

 

在学生成长的路上,师生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社交媒体可以被当作教学、交互工具,但是也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隐私、内容的恰当性和安全性,这些都应该全面考量。社交媒体仅是师生课外交流的一种方式,对于如何把握好课外交流和互动的尺度,范德堡大学的艾莉森·平格里教授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

1. 清晰了解时空的界限。在学期开始之前,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你想要学生怎么称呼你?在家时你是否希望学生给你打电话?学生是否可以在非办公时间去办公室找你?

2. 认识到互动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对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课外活动相对局限,然而,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普及,切实可行的非正式场合的交流也是被鼓励的。

3. 明白学生个人学习偏好及你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一对一的交流提供了更多了解学生学习所获及个性化问题的交流机会,差异对待需要引起重视。不要假定所有的学生采用的都是同样的学习模式,事实上,学生学习的方法千差万别。同样的,考虑下自己的角色——信息专家?个人榜样?论的引导者?评估者?顾问?等等,选择你最适合的角色来担当。

4. 谨记自己的专业角色和个人角色。额外的交流将模糊职业和个人界限,随着额外交流和互动的增多,学生将很可能看到不那么正式的你的行为,这在某些情况下来说很好,但是对于那些希望在额外交流中依然保持绝对正式的关系的老师来说,这极具挑战。

5.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希望课下联系。考虑班级上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极有帮助的。一些学生对课下与教师的互动极感兴趣,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会尽可能避免这样的额外联系。拒绝课外交流并不是拒绝某个人,而可能是因为紧张不安或者时间太满。那些安静的以及处于社交尴尬境地的学生最需要被关注。

6. 充分利用办公室时间。许多教职员工发现,即使他们的办公时间及地址在课程纲要中明确写出了,学生也很少利用起来(除非考试前或者分数存在争议)。思考下为什么学生并不会在你办公时间找你。他们知道你办公的确切位置吗?他们关心的是他们不知道聊什么或者他们的问题看上去很愚蠢?结对来访或者小组式的交流会不会让他们更舒服?

学术主页开通名额 点击免费领取 

来源于:麦可思研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后台回复关键词:福利

学术君精选

高校互送月饼,没想到……竟然还有学校请学生吃“土”?

国内博士扩招,最高学历难逃“白菜化”?你怎么看?

变化真的好大, 2019国家自然基金最新政策, 附申请指南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免费资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术资源大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