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92年在读博士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文!

  • Colin
  • 0

来源 | 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温州新闻客户端(卓扬)

编辑 | 学术君


近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在线发表了关于乙烷厌氧生物氧化的研究论文”Anaerobic oxidation of ethane by archaea from a marine hydrocarbon seep”,首次报道了具有乙烷厌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谢途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温籍博士生陈松灿为第一作者。


陈松灿出生于1992年,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就读于永嘉县碧莲镇中心小学、瓯北镇第一中学、永嘉中学,是个土生土长的温州小伙。



课题凝聚三代人数十年努力


Nature杂志1869年创刊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涵盖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正如其宗旨所说的“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上的报道和评论是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


陈松灿的乙烷厌氧微生物降解的课题,是整合了三代人、国内外两个团队数十年的努力。“师公Friedrich Widdel是厌氧微生物培养的鼻祖,他最早有了课题的想法。德国导师Florin Musat主要从事气态烷烃的微生物厌氧降解研究,他通过近十余年的时间富集培养获得了具有乙烷厌氧氧化功能的微生物。国内导师朱永官研究员是国际土壤微生物学界的著名学者,他开启了中德双边合作、并为课题的深入提供了关键思路。在我这一阶段,我们进一步研究了乙烷厌氧氧化古菌的代谢机理。”


在Nature上发文有多难?


Nature是周刊,每周都有150多篇顶尖文章投稿,而其中只有10%的文章会被入选。陈松灿介绍,Nature篇幅有限,每篇1500个单词以内。几个月的实验,在文章中可能只会浓缩到一两句话。杂志要求语言有科学性,且通俗易懂,尽可能让多的读者感兴趣。


交稿后,要过Nature两道关:编辑关、审稿人关。


杂志编辑对文章的质量进行预判,70%-80%的文章在这一阶段就被拒掉了。如果成功通过这一关,编辑就会去找相应领域的审稿人,进行文章意见反馈。审稿人有3-5人,均是领域里的顶尖科学家,他们会从文章的创新程度、结果意义角度等进行评判。“投稿10来天后,我们收到了送审通知。第一关过了。”


经过一个月左右,陈松灿收到了修改意见,审稿人提出了4个尖锐的问题。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课题组只回答了其中的3个。“如果要妥善回答第4个问题的话,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工作量就已经能够再发一篇Nature了。而且我们都认为,对于文章主体这是一个并不太相关的问题。”


4个问题只妥善回答了3个,杂志编辑抓住这一点,表达了不满意——“如果你能获得新数据,回答审稿人的问题,我们仍然愿意进一步考虑你的文章;如果不能够,那就不再考虑了。”


这难道是要拒稿了?“其实针对第4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数据的,只是不太成熟。我们不想在严谨的结论里,放上一个不太严谨的数据。”将新数据补充后发给编辑,他表示愿意进一步考虑文章。最后,3位审稿人同意接受、建议发稿。提出第4个问题的审稿人依然以数据不足以回答问题为由,建议进一步研究。不过在编辑综合考虑后决定接收,于是这篇稿件顺利通过第二关。


大年初一晚上6点,陈松灿收到了稿件接收邮件。


科研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陈松灿的课题看上去很艰深,他用浅显的例子,为我们展示了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源: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每年海洋底部渗漏区会向大气排放乙烷45-400万吨,影响全球变暖。在节能减排方面,新发现的乙烷厌氧氧化古菌可以在洋底源头上,把乙烷降解掉,减缓温室效应。同时,在生物探勘技术方面,有希望引入检测洋底沉积物的烷烃降解微生物技术,以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科研现在已经成为陈松灿生活的一部分,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每天看一点文献,做一点实验,心情就会很好。”做研究压力大了怎么办?陈松灿的回答很有意思:“看书。不管什么书,和专业无关的书就行。关键是要换换脑子。”


而在他看来,自己的科研之路起始于大学里“模模糊糊的认识”。2009年,陈松灿考入浙江大学,攻读应用生物科学。应用生物科学是一个大类,下面有许多专业,每个学生都有一年的适应期来学习课程、发掘兴趣。一年后,陈松灿选择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这个专业的科研氛围很浓,我们也有很多机会去实验室参观学习。在大学四年里,我对‘科研是个什么东西’有了一个模糊的认知——大学的科研训练是一个提升实验技能、巩固专业知识的过程。”陈松灿认为,自己能够沉下心的性子是比较适合做科研的。


于是在2013年,陈松灿保送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专业,成为一名环境微生物学方向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师从朱永官研究员。在学术氛围更纯粹的中科院,陈松灿接触到了科学前沿和不少知名科学家。由于导师的推荐及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际合作项目,陈松灿获得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的公派留学机会。


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位于德国莱比锡,是世界上环境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如果说中科院的前三年,是我在科研之路上的启蒙阶段。那么德国留学的两年,让我敲开了科研的大门。”2016-2018年的公派留学期间,陈松灿接受了更加严格的科研训练,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德国的这个研究中心,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科研人员非常敢于去探索极具挑战性的未知领域。”


虽然发表了Nature一作,但陈松灿直言自己的科研之路,才刚刚开始。今年5月中科院答辩之后,陈松灿将以博士后的身份再次来到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继续走他的科研之路。



本文来源: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温州新闻客户端(卓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如果不想错过每日精彩

一定要星标置顶哟~ 


后台回复关键词:福利

学术君精选

清华新规,论文抄袭处罚升级!最严厉的是…

将新增一所985高校?教育部的批复上热搜!

撤稿!一篇离奇的论文消失了……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免费资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术资源大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