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另类教授:我们都在认真搞学术,只是方式不同

  • Colin
  • 1
来源 | 中国教育报、北青网、浙江科技新闻网、募格课堂

编辑 | 学术君

学术圈有这样一些教授,他们专注于本领域的研究,但他们却在完善教授职责的方式上别出心裁,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他们的独特之处吧!

1

浙大“另类”教授:斩获本校建国后第一篇《科学》

他,是一个不太听话的职工,经常跟领导唱“反调”;他,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像是学生的大家长;他,似乎还有一个“开挂”了的人生。他是刘树生,今年63岁,是浙江大学的求是特聘教授。他说他未来的目标是走遍世界,并把自己的所看所得传授给学生。

2007年,刘树生在国际顶级刊物《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全球重大入侵害虫烟粉虱的论文,这是浙江大学建国以来在《科学》上发布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昆虫学界的第一篇。

“刚得到发表消息的那一刻,非常高兴,浙大华家池校区拉了很多横幅,挂了半年都舍不得拿下来。”刘树生这样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他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科学》上发表的论文,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揭示了入侵烟粉虱如何通过“浪漫”的行为机制对本土烟粉虱构成强悍的“杀伤力”:

当入侵烟粉虱到达新的地域与土著烟粉虱共存时,入侵烟粉虱的交配频率会迅速增加,种群增长加快,同时,入侵烟粉虱的雄虫又频频向土著烟粉虱雌虫求爱,干扰土著烟粉虱雌雄之间的交配,使后者交配频率下降,从而抑制其种群增长。

“所以本地的虫子越来越少,入侵的越来越多。”刘树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道。如今,刘树生的团队还将实验室扩展到南亚和非洲多个国家等地,为的是防止当地的烟粉虱入侵我国。

在刘树生的观念里,他的职责就是好好做学问,好好培养学生,他也因此快乐。但是,如今的教学任务已没那么简单。

“包括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他们每次都会问,为什么不申请国家奖,为什么不申报院士,这样做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刘树生笑着说道,“我不是不愿意申请,而是没有时间可花在评奖的工作中,我认为的学科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为了学生可以更舒适且高效地学习,他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室;为了陶冶情操丰富课余生活,他带学生去爬山、骑行、打乒乓球,他自己还会拉二胡、唱歌、打网球,参与到学生生活中。

1

“蘑菇教授”扎根职教培养“蘑菇人才”

有这样一位教授,她将学术渗透在实地教学中,她对自己选择的科研方向的评价是“虽然上不了核心期刊,但是解决了实际困难!”。

每个学期他都会带着学生和年轻老师上山寻找野生菌,“每一朵野生菌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贝呢!”这些费大力气寻得的野生菌,最后都会被他们用于野生食药用菌研究和选育工作中。

五年来,她和团队成功分离试种了10多种野生羊肚菌菌株,并建立了梵净山食药用菌标本馆,收集了野生菌标本90多种,浸泡野生菌标本200多瓶。他们建立的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食用菌菌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向农户提供平菇、香菇、黑木耳、草菇等优良菌种,比常规品种产量提高10%以上。

她就是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也是铜仁市食用菌首席专家。2014年,接到贵州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布置的科技服务任务后,顾昌华三天两头往种植基地跑,白天现场指导解决疑难杂症,晚上到农家培训。

在学生眼里,顾昌华是一位有耐心的“微笑老师”。农学院学生刘九英说:“从来没有看见她高高在上或者不耐烦的样子,和我们在一起,她总是带微笑地向我们讲授病虫害如何防治、食用菌怎样栽培、花卉如何悉心养护……”

“我现在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但还是放不下喜欢的工作,一到讲台看到学生,我就觉得格外亲切”,谈及未来的教研工作,顾昌华流露出对自己专业的喜爱,“我从不后悔,我不但要为农业农村绿色健康产业培养更多蘑菇人才,还要培养更多扎根职教教育的蘑菇老师和花卉专家!

虽然学校教研任务繁重,但若接到哪个农民、农场或企业的一个电话,顾昌华都会义务前往给予技术指导。大家喜欢喊顾昌华是“蘑菇教授”、“菇仙姑”。但她却说,“要做到这两个称号,我还需要继续努力。”顾昌华朋友圈出镜最多的便是各种各样的“蘑菇”:草菇、大球盖菇、羊肚菌、各种野生菌……而这些“蘑菇”背后,是顾昌华所珍惜的和学生、家人一起采摘的那份开心和幸福。

1

当老师,“不走寻常路”

他是学校“博士车队”队长,学校“大合唱”的指挥,摄影“发烧友”……辽宁科技大学教授汪琦,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不走寻常路”。学生们说:“汪老师不但给我们知识,还给我们学知识的方法。”他也是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辽宁省省级优秀专家、辽宁科技大学钢铁冶金和化学工艺两个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或正襟危坐,或两手托腮,一律凝神静听。他经常联系自己的科研实际,将认识客观规律的“科学”、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术”以及大胆构思和想象的“艺术”完美结合,启发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汪琦从不“独霸”课堂,50分钟总有近20分钟由学生做主。汪琦就像一位“魔法师”,舞动着一根看不见的神奇魔杖,引领“诸王”思维的河流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淙淙流淌。虽然教学内容甚至每句话都是精心推敲过的,但听起来像是信手拈来、妙手偶得。

“不走寻常路”的汪琦带出了一批“不走寻常路”的学生:本科生在毕业论文中谈起了热力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逻辑学与冶金工程的关系;生物工程专业出身的硕士生实现了炉渣无土栽培;热能专业背景的博士生利用高炉工艺思想完成了“城市生活垃圾并流焚烧新工艺研究”,既节能又环保,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看上去不相干的两个事物常被他们巧妙“联姻”,开辟出一个“崭新天地”,而这些思想的灵光,自然离不开汪琦的点化。

汪琦在科研上的独具慧眼和独辟蹊径,帮助许多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独有的研究方向。炼钢专业的王国承来科大仅1年,就和汪琦等几位教师联合在国际学术刊物《Nature》发表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明了“钢液脱氧时夹杂物的形核”的二步成核过程机制,从微观尺度诠释了多年来困扰冶金界的“过剩氧机理”问题。

本校的另一位导师王国承曾以为自己是发现“二步成核理论”的“哥伦布”,没想到被汪琦兜头泼了盆冷水——可能早有人捷足先登了。一查,果然如此。于是,两人就联手证明“新大陆”存在的合理性。随后,他们整天泡在一起,汪琦几乎每天都往王国承办公室跑几趟,想到什么随时探讨。

就这样,年轻博士王国承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通过探讨“介尺度”物理化学理论,研究炼钢过程中的某些现象。
 

总结

看完他们的事迹,这其中有的教授获得荣誉后,向往着倾尽一生的精力去培养学生;有的教授不发期刊,热衷于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教授不“独霸”课堂,充分给予学生学术发挥的空间;他们在学术界有着一番“另类”出众的风采。分享这些别样风采的教授↓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北青网、浙江科技新闻网、募格课堂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如果不想错过每日精彩

一定要星标置顶哟~ 

后台回复关键词:福利

学术君精选

读博时一作发Nature,她29岁成为南农最年轻教授!

研究生导师的“难言之隐:我不得不做恶人…

深圳中学教师聘用名单火了:全是硕博士,清北占一半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免费资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术资源大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