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高校工作,研究生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 Colin
  • 0

来源 | 中国研究生

编辑 | 学术君

在考研面试现场,当被问到职业规划时,部分考生回答:博士毕业后想进高校,因为在高校工作稳定。一些导师为了劝说课题组硕士生留下来读博,也说在高校工作好处多。可是,一些博士进高校任教后,就感到压力山大——要上课、申请科研项目、协助教授带研究生,还要评职称。那么,在高校任教是怎样一种体验?想成为高校教师,在读博期间要注意什么?任教后,该如何发展?这些都是正在探索从教可能性的研究生需要了解的。

         

高校教师的真实生活

20 年前,我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读硕士时,课题组有几名留校博士。他们每天忙着上课、备课、协助课题组组长指导研究生、承担课题组公共事务,很少有时间做实验。他们工资不高,没房没车,穿得也很简朴。“我才不要像他们那样呢。”当时的我这么想。
我选择了去美国读博士,走一步看一步。博士毕业前夕,我的博导和另一位老师问我毕业后想干什么,我说想做博士后研究。那做了博士后研究之后呢?我说不出来了。他们建议我找高校教职——当高校教师光荣,而且这能证明他们培养出的博士还活跃在学术界。
我想到,一些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当大学老师能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我就在做了博士后研究之后,回到母校任教。这时,情况和20 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待遇提高了,仪器设备更新了,教师和研究生的规模也扩大了。现在,每年都有大批博士申请进高校任教。在高校任教的好处是:你可以独立或者和别人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可以和本科生、研究生打交道,也可以感受到一种同时做几件事情的充实。好比说,我平时在办公室,时而修改研究生的科研论文,时而看专业文献、书报,时而到实验室指导研究生,时而为报刊写稿。这样“既按部就班又有变化、能够自由安排时间”的生活,正是我梦寐以求的。

千万不要把高校工作

和“轻松”画上等号

但是,千万不要把在高校工作和“轻松”画上等号。现在高校上上下下的压力都很大。高校教师每年都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这是需要计“工分”的,比如教一门课算多少分,发表一篇论文算多少分,拿到一个项目又算多少分。如果年终完不成指标,不但收入会减少,而且有考核通不过的可能。近年来,一些高校还推出了“非升即走”用人制度——如果入职几年内没能晋升职称,那就得离职。
刚进校时,教师很可能缺乏启动经费,不能招研究生,也缺乏开展实验所需的物理空间。为了生存,有的青年教师加入教授的课题组,借助别人的实验平台做实验。还有的青年教师从别的老师那儿“借”研究生开展科研。他们会发现,当老师不像自己以前读博士那样简单——读博士期间,无须担心项目经费、实验平台搭建,也不用从事教学,只需要专心做研究。但当了高校教师,每天忙着备课、上课和各种杂事,自己又面临着成家、养小孩等各种问题,时间严重碎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每年发表一篇论文都很困难。要是过了几年拿不到项目、评不上更高级的职称,压力就更大了。

想进高校,读博期间需要干什么?

那么,对于有志于从教的博士生来说,读博期间应在哪几方面取得进步?
要做好自己的研究,最好能在高级别的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但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很难兼顾。有可能为了在高级别刊物发一篇论文,需要“憋”三年,甚至还要延期毕业。而如果追求论文数量,那就不要苛求期刊的影响因子。我对我的博士生们说,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把论文一篇一篇地发出来,积累一个又一个的奖励,比如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生称号等。论文和奖励正是进高校任教的敲门砖,也是今后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本。
不要满足于“依样画葫芦”般整理出几篇类似的论文,而要真正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扩大学术视野——要多参加学术会议、听报告、看专业书籍、研读自己所从事课题之外的论文。这是因为,你将来要申请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把学术功底打得越厚实,将来的发展越好。
要积累当高校教师的能力,在课题组发挥更大的作用。课题组经常有些杂活,比如修仪器、订购试剂、整理实验室,有的导师还会让博士生帮忙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审稿、指导低年级研究生。做这些事情,对博士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如果在读博期间光顾着自己做科研、发论文,而没有经历杂事的锻炼,那么以后进高校任教面对各种任务,就会感到很难胜任。
要学会用导师的视角看问题我在美国读博士期间曾“自顾自”地用实验室的仪器做了我设计的一套“短平快”的实验——这样,两个月就能产出一篇论文。我的博导却仰天长叹——他申请到的课题是做实验A,而我却做了毫不相干的实验B,他无法向项目资助机构交差。显然,导师看问题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而不是局部和眼前。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比如,我让课题组学生补做实验、修改论文,有的学生嘟嘟囔囔:“别人不做这些实验,论文不也发了吗?我论文的质量已经对得起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了。”还有的学生说:“你对学生管得这么严,为什么课题组学生没有在影响因子10 以上的刊物发表论文?”步入职场后,这样和领导、同事说话是不行的。无论如何,都要谦虚,不要傲慢。
要积极联系教职。找教职的关键在于自己要积极联络、努力争取,有可能会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还会面临很多问题和选择——去A 大学还是B 大学?遇到困惑,得多调研、思考,听听过来人的意见。博士生在此过程中,会走向成熟。

成为高校教师后要注意什么?

博士进高校后,会感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何在高校生存和发展?
要有自知之明。有的人擅长做实验,但他的科技写作能力还不够强悍;有的人写作能力特别强,但他缺乏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也不强;有的人只适合“单干”,而不擅长带研究生。对自己要有正确的定位,如果不能补齐短板,也要因地制宜,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要脚踏实地,先生存,后发展。加入教授的课题组,那就要好好干,不要嘟嘟囔囔。要明白所在院系考核、升职的要求,开展工作要抓住重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合理的目标,比如入职三年内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若干篇论文、评上副教授,而不能混到哪里算哪里。即使在短时期内出不了高档次论文,也要像切香肠片那样,把质量过关的论文一篇一篇地发出来。
要学会“见缝插针”利用时间,并锻炼同时做几件事情的能力。很多人都说高校教师工作轻松,还有寒暑假。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寒暑假几乎每天都到学校工作,哪怕已经评上了教授。我甚至把孩子送到英语培训机构之后,就在门外找个桌子用手提电脑工作。此外,还需要带动研究生做科研,教师不可能事必躬亲。
要处好和同事的关系。这不是教你诈,也不是让你拍马屁,而是让你谦虚谨慎,成为所在院系的“好公民”。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参加院系的公共服务,比如考研面试、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评审、学科评估资料整理?有没有可能和同事合作申请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自己平时说话、做事是咄咄逼人,还是有礼有节?
要放平心态、严格要求自己。比如,评不上职称,不要一味地抱怨评委不公,而要想一想:自己是否足够强大,以至于评委如果不投自己一票,良心上过不去?这次评职称失利,下一次再申请时,自己的简历会不会更加“丰满”?自己任教的初心是什么?评上职称的同事,有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学习?
总之,面对责任和压力,面对各种资源(实验空间、仪器设备、科研经费、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匮乏,面对各种各样的同事、学生,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学、申请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时间管理、人际沟通、项目管理、论文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会在实践中提升,经验也会更加丰富。

本文来源:中国研究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如果不想错过每日精彩

一定要星标置顶哟~ 

后台回复关键词:福利

学术君精选

硕士毕业找不到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那条未屏蔽导师的朋友圈被他点赞后,我感到芒刺在背…

辅导员真实生活图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免费资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术资源大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