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中国光学期刊网、湖南大学等 编辑 | 学术君
袁荃,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学院化学系专业,硕博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学院化学系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12月进入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工作,2017年9月加入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化学化工学院博士,教授。 她曾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源刊论文55篇(IF>10论文16篇),包括Proc. Natl. Acad. Sci. 1篇, J. Am. Chem. Soc. 4篇, Angew. Chem. Int. Ed. 2篇, Adv. Mater. 2篇, ACS Nano 5篇, Adv. Funct. Mater. 2篇,Adv. Sci. 1篇。 “80后”教授夫妻 曾经因武汉晨报2012年的一则消息,被广大网友关注:袁荃29岁便成为教授,那时,任职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实力派美女教授” 袁荃。 根据该院网站上的简历显示,廖蕾200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2011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系博士后,2011年-2016年至今武汉大学物理学院任教任职教授。2017年至今,任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学院副院长。 博士期间,从事一维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纳米线和碳纳米管等材料物性研究和器件研制方面的研究,研制单根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铁电储存器和气体传感器。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石墨烯高速晶体管的研发。现主要从事高性能电子器件的研究。 袁荃近期学术成果 长期以来,石墨烯膜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应用难以更进一步。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石墨烯纳滤膜的规模化生产一直停滞不前。目前,石墨烯纳滤膜的设计主要有两大策略:1)制造具有特定纳米孔的单层石墨烯;2)氧化石墨烯堆叠形成具有特定二维纳米通道。 有鉴于此,武汉大学袁荃和湖南大学/UCLA段镶锋等团队合作,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厘米级纳米多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有望更容易实现石墨烯纳滤膜的规模化生产。 这项研究首次报道了一种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大面积石墨烯纳米筛/碳纳米管薄膜,具有高的水渗透率、离子和分子截留率以及优异的抗污染性能。此项研究克服了二维材料在实际分离领域的局限性,是将二维材料推向实际分离应用的关键一步,代表了二维材料和碳纳米材料分离薄膜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突破。 该研究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青年项目(2017YFA0208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675120)、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袁荃带领课题组的科研生活 通过袁荃教授带领的课题组的官网也可看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课题组的近期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的展示,同时也有课余生活的丰富日常:或是实验室大扫除、或是春游、或是聚餐、还有紧张刺激的密室逃脱,可以见得课题组的成员们拥有着严谨又不失愉快的科研生活。 谭蔚泓院士访问课题组 本文来源:中国光学期刊网、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纳米人、募格课堂。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如果不想错过每日精彩 一定要星标置顶哟~ ▼
后台回复关键词:福利 学术君精选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免费资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术资源大全

相关文章
- 班主任期末减负:【期末评语】智能生成器!可导Word打印,良心推荐
- 今日最佳:停课期间,学霸和学渣的区别…
- 2020届毕业生悲惨行为大赏
- 官宣!教育部:毕业年级及有科研任务的研究生可优先复课
- 浙大郑强教授将我国大学分为“五族八等”,985领衔,网友:???
- 今日最佳:我和数据,最熟悉的陌生人…
- 多所高校回应研究生扩招计划,该校扩招增幅达54.07%!
- 第一学历歧视下,我第一学历太烂,去考研读博还有意义吗?
版权声明: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